题目

试题一:论系统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它的目的是将用户的需求及其解决方法确定下来,包括开发者关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等。此外,系统分析所确定的内容是今后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的基础。

请围绕“论系统分析的方法及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简要叙述所参与管理和开发的软件项目,并明确指出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开展的主要工作。

2. 简要说明目前常见的系统分析方法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 考生需结合自身参与项目的实际状况,指出其参与管理和开发的项目中是如何应用所选择的分析方法,说明具体的实施过程、使用的方法和工具。

提纲:

1、模型驱动的方法:模型驱动的方法包括结构化分析与面向对象分析。

①结构化分析: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每个小问题再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问题。经过逐层分解,每个最低层的问题都是足够简单、容易解决的,于是复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结构化方法分析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字典,围绕这个核心,有三个层次的模型,分别是数据模型ER图、功能模型DFD图和行为模型(也称为状态模型)STD图。

②面向对象分析: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对问题域进行分析和理解,正确认识其中的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描述问题域和系统功能所需的类和对象,定义它们的属性和职责,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各种联系。最终产生一个符合用户需求,并能直接反映问题域和系统功能的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及其详细说明。面向对象分析工作的两大成果:需求模型和分析模型。需求模型用用例图建立,属于需求工作成果,为分析工作提供依据。构建用例模型的4个阶段:识别参与者、合并需求获得用例、细化用例描述和调整用例模型,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必需的。分析模型属于分析工作成果,用类图建立。建立分析模型的过程:定义概念类、确定类之间的关系、为类添加职责、建立交互图等。

2、加速系统分析法:加速系统分析法强调构造原型以便更快速地为一个新系统确定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

3、业务过程重组法: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使业绩取得显著性的提高。。BPR 要求全面地研究和分析每个业务过程的瓶颈、价值回报以及取消或理顺的机会。过程模型(例如数据流图)帮助企业可视化它们的过程。一旦重新设计了业务过程,大多数 BPR 项目就检查如何最佳地应用信息技术改进业务过程。为了实现或支持新的业务过程,可能会产生新的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开发项目。BPR实施的步骤:项目启动、拟定计划、建立项目团队、分析重组流程、重新设计流程、设计评估、实施新的设计。其中流程分析与设计的工具可以使用uml的活动图、程序流程图、IPO图、伪代码等。

4、Fast方法: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流程和方法,用于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FAST开发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有序的阶段和步骤,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输出,以确保整个开发过程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具体过程:范围定义、问题分析、需求分析、逻辑设计、决策分析、物理设计和集成、构造和测试、安装和发布。

以上具体细节参考软件工程、需求工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有关章节。

试题二:论需求开发

软件需求工程是包括创建和维护软件需求文档所必需的一切活动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大工作。在需求开发阶段需要确定软件所期望的用户类型,获取每种用户类型的需求,了解实际的用户任务和目标,以及这些任务所支持的业务需求。同时还包括分析源于用户的信息,对需求进行优先级分类,将所收集的需求编写成为需求规格说明书和需求分析模型,以及对需求进行评审等工作。

请围绕“论需求开发”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简要叙述所参与管理和开发的软件项目,并明确指出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开展的主要工作。

2. 简要说明需求开发包括的工作有哪些。

3. 考生需结合自身参与项目的实际状况,指出其参与管理和开发的项目中是如何根据2中的工作进行需求开发的,给出具体的实践过程。

提纲:

    需求开发可以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定义、需求验证4个阶段的工作。

 需求获取的方式有:

image.png

 需求分析方法:

1、结构化分析:通过功能分解方式把系统功能分解到各个模块中,分析结果以数据流图(DFD)和实体关系图(ERD)呈现,还可以使用STD状态转换图。

2、面向对象分析: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对问题域进行分析和理解,正确认识其中的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描述问题域和系统功能所需的类和对象,定义它们的属性和职责,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各种联系。最终产生一个符合用户需求,并能直接反映问题域和系统功能的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及其详细说明。面向对象分析工作的两大成果:需求模型和分析模型。①需求模型用用例图建立,属于需求工作成果,为分析工作提供依据。构建用例模型的4个阶段:识别参与者、合并需求获得用例、细化用例描述和调整用例模型,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必需的。②分析模型属于分析工作成果,用类图建立。建立分析模型的过程:定义概念类、确定类之间的关系、为类添加职责、建立交互图等。

需求定义:
需求定义的过程也就是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过程,通常有两种需求定义的方法,分别是严格定义方法和原型方法。

(1)严格定义法

①所有需求都能够被预先定义。

②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能够准确而清晰地交流。

③采用图形(或文字)可以充分体现最终系统。

(2)原型法

原型化的需求定义过程是一个开发人员与用户通力合作的反复过程。从一个能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原型系统开始,允许用户在开发过程中提出更好的要求,根据用户的要求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完善。需求定义会产生需求规格说明书SRS,其内容包括:范围、引用文件、需求、合格性规定、需求可追踪性、尚未解决的问题、注解、附录。  

需求验证:
需求验证也称为需求确认,其活动是为了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SRS正确地描述了预期的、满足项目干系人需求的系统行为和特征。

(2)SRS中的软件需求是从系统需求、业务规格和其他来源中正确推导而来的。

(3)需求是完整的和高质量的。

(4)需求的表示在所有地方都是一致的。

(5)需求为继续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需求验证的方法有需求评审与需求测试。     


作答
本题暂不支持做答,请点击“解析“以对比解题思路
答案/解析
查看试卷及答案